株洲市四化两型重点任务实施评价

``


   一、&ldqu;四化两型&rdqu;建设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ldqu;十二五&rdqu;以来,我市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紧扣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全力推进&ldqu;四化两型&rdqu;建设,着力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ldqu;三大战役&rdqu;,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生态文明建设保持领先态势

   资源节约成效显著&bsp;我市探索水、电、气等资源产品阶梯式价格改革,制定了阶梯式水价实施方案,对38家单位实行了差别电价。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完成可再生能源建设应用项目32个,在建项目7个,建成了全省首个三星级绿色建筑&dsh;&dsh;云龙发展中心。

   城乡环境持续改善&bsp;&ldqu;十二五&rdqu;前两年关停涉重企业58家。发布城区PM25监测数据,建成7个监测站点;启动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和机动车尾气环保监测工作;建成首个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沼气发电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项目顺利推进,202年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44天,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达94%。202年开工建设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龙泉污水处理厂、云龙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管网收集系统二期工程,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45%,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Ⅲ类。积极开展绿心保护工作,完成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埋桩、立牌工作。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同治,市财政投入资金2000万元,重点打造个示范县、0个示范乡镇、00个示范村。攸县皇图岭、网岭镇生活垃圾环保焚烧处理炉建设试点,炎陵县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项目建成运行;8个村被列为省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bsp;在&ldqu;十二五&rdqu;前两年我市围绕&ldqu;四提&rdqu;的目标要求,工作不断&ldqu;延伸、求精&rdqu;。202年重点改造5条小街小巷,完成了9条道路的维修、37条街道新建路灯;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在城区补种苗木0多万株,人工造林2206亩;推行立体绿化,市区立体绿化总面积已逾5万平方米。精品工程进一步提质,全面完成湘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项目建设,湘江风光带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土地资源管理杰出奖;神农太阳城商业圈开业,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神农城项目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金奖;栗雨休闲谷获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会金奖。

   2产业转型升级发生不可逆转进展

   传统产业高新化步伐加快&bsp;加快产业改造升级,株冶总废水提质改造、污酸处理工艺升级全部完成,&ldqu;有色金属资源基地重金属减排与废物循环利用技术及示范&rdqu;项目获科技部3720万元支持,被评为国家能效标杆企业;欧科亿特种硬质合金加工项目顺利完工;醴陵4个陶瓷品牌成为&ldqu;湖南省国际知名品牌&rdqu;。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淘汰5个行业共0个落后产能项目,万元GDP能耗下降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获得全省唯一的节能减排双先进市称号。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730亿元,同比增长6%。

  新兴产业规模化态势成型&bsp;202年末全市安排园区建设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转型资金6亿元,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9家,28家企业&ldqu;入围&rdqu;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六轴电力机车和大型掘进装备新型硬质合金列入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计划;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340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46%。我市新型工业化考核连续五年获评全省一等奖。

   现代服务业优质化发展提速&bsp;金马运输有限公司、中南金属材料大市场等6家物流企业,投资近30亿元,建设广覆盖高的高效物流网络;新增著名商标8件,获评&ldqu;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rdqu;。&ldqu;十二五&rdqu;前两年我市开工建设39个重点旅游项目。炎帝陵成为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神农谷、神农城、方特欢乐世界先后获评国家4A级景区。202年全年实现旅游收入37亿元,增长257%,获评&ldqu;中国最具魅力旅游城市&rdqu;。

   农业&ldqu;两型&rdqu;化发展扎实推进&bsp;&ldqu;十二五&rdqu;前两年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市级示范合作社5个;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达到6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4%;城乡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基本完成;休闲农业发展迅速,截至202年末,全市休闲农庄达280多家,经营收入达38亿元;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202年发展名优茶叶、时鲜水果、设施蔬菜等经济作物63万亩,主要蔬菜基地产销对接率达768%,茶陵慧科生态园获批&ldqu;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rdqu;。

   示范片区建设良好&bsp;云龙示范片区确立了&ldqu;生态城、文化城、旅游城&rdqu;的发展定位,引进建设了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40多个项目。天易示范片区确立了&ldqu;生态工业园、创新科技园、生态宜居区&rdqu;的发展定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ldqu;两型&rdqu;产业体系。清水塘示范片区立足建设生态新城的目标,谋划、实施清水塘地区工业企业整体搬迁,已启动了旗滨玻璃绿色搬迁程序。

   3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提升&bsp;202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00亿元、农业增加值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000元。粮食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连续9年丰收增产,20、202年均获评为全省粮食先进市,醴陵市连续四年获评全国粮食先进县(市)。醴陵、攸县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醴陵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株洲县、炎陵县、茶陵县先后获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进步&bsp;202年,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年均出栏生猪400万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居全省第一。全市水稻规模种植面积达到50%。202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50家,实现总产值220亿元,产值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8家,唐人神集团年产值超过00亿元,成为全省最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粮油百亿产业工程稳步推进,粮油工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休闲农业规模企业发展到282家,接待游客35万人(次),经营总收入达到428亿元。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54家,带动20万农户增收致富。

   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农村面貌改观&bsp;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网络不断健全,通水泥路的行政村达到99%。水利建设累计投入达26亿元,治理病险水库67座,整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0万多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5平方公里,株洲市城区整修新建防洪排渍站座,连续五年实现了不溃一堤一库的防汛工作目标。200、20年均获得全省水利建设芙蓉杯,202年醴陵市获评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五年新造林854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96%增加到65%,林业总产值由40亿元增加到306亿元。202年,按照&ldqu;四清三基二统一化&rdqu;目标要求,全市全域铺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云田、松西子、仙庾村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工程。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增强&bsp;202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达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202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城乡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全面完成,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覆盖全市乡镇。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林改发证率达到00%。按照&ldqu;城乡一体、民生为本、幸福文明&rdqu;要求,完成了村改居试点523个村,重点推进了云田、松西子、仙庾和星光等4个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片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

   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群众生活改善&bsp;五年公共财政安排强农惠农资金超过了50亿元。在全省率先实施由政府支付的农田灌溉工作,每年直接减轻农民负担2644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76%,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实施农村和农垦农场安居房建设及危房改造877栋,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月人均补差达04元,全省领先。乡乡建有敬老院,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357%。争取财政扶贫资金4700余万元,减少绝对贫困人口2万人。茶陵、炎陵两县纳入了罗霄山脉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入库项目325个。解决了6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户用沼气池4万多个。

   二、区域发展

  《规划》实施以来,株洲市按照建设&ldqu;两型社会&rdqu;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ldqu;四个株洲&rdqu;建设战略,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手段,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和实现全面小康、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一是城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2年五县市及县以下建制镇共完成GDP7879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9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和09%,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加重,醴陵市和攸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分列第四位和第六位。二是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实施&ldqu;城镇带动&rdqu;战略,全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株洲市建制镇数量调整为64个,构建起株洲、醴陵2个市区,4个县城所在地的城关镇和60个建制镇的城镇体系共66个现状单元。三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约23352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约7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9%。各县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区道路、自来水厂、集贸市场等其他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镇容镇貌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株洲市做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抓规划引领,舞活城镇化发展的龙头

  我市坚持高起点、宽视野、前瞻性地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在充分考虑城镇的历史背景、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的前提下,确立了&ldqu;一核两次、两纵三横&rdqu;城镇发展战略构想和空间布局。&ldqu;一核&rdqu;即株洲市中心城市,&ldqu;两次&rdqu;即醴陵市、攸县两个次中心城市,&ldqu;两纵&rdqu;(南北向)即06国道沿线南四县城镇、S2沿线株洲县各重点镇,&ldqu;三横&rdqu;(东西向)即省道S33、S35、S320沿线集镇。同时,严格实施用地红线、水体蓝线、绿地绿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市政公用设施黄线等&ldqu;五线&rdqu;管理制度。

   2抓政策扶持,把握城镇化发展的导向

  株洲市先后出台了《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镇建设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并要求县(市)财政配套。与此同时,强化税费扶持,重点镇盘活存量土地的收入,以及所征收的城镇建设维护税、基础设施配套费、市场管理费,除依法上缴国家和省里的以外,全部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小城镇办和市建设局联合出台了《重点镇建设考核管理办法》,对重点镇的年度工作进行严格打分考核,奖优罚劣。

   3抓扩容提质,夯实城镇化发展的载体

  注重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功能性、配套性和服务性作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一方面,坚持城区&ldqu;内提外拓,统筹发展&rdqu;的建设方针和&ldqu;一体三级、一圈三环&rdqu;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县城和小城镇的提质扩容,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的县城首位度不断提高;每年集中财力扶持3-5个重点镇建设。

   4抓多方融资,增加城镇化发展的投入

  坚持&ldqu;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rdqu;的市场化运作理念,整合城区资源,以多种方式实现多元投入。组建了国投、城发等投融资公司,有效缓解了城区建设资金匮乏问题。同时,按照以土地和未来收益换资金的思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202年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725亿元。

   5抓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我市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初步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食品、服饰等产业集群。同时,立足当地资源,选准优势项目,大力推进城镇产业,形成了醴陵&ldqu;瓷城&rdqu;、攸县&ldqu;能源城&rdqu;、炎陵&ldqu;神农圣地&ddt;旅游名城&rdqu;等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涌现出以鹿原、酒埠江等为代表的一批旅游型特色镇,以皇图岭、网岭等为代表的一批商贸型特色镇,以黄丰桥、桃水等为代表的工矿型特色镇,以龙头铺、王仙、水口等为代表的工业型特色镇,以高陇、界首等为代表的边贸型特色镇。

   三、科教和人才强市

  &ldqu;十二五&rdqu;以来,我市先后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等200多项国家、省级荣誉。全市普通高校8所,在校研究生29人,毕业生230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73万人,毕业生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5万人,毕业生8万人。

   基础教育大幅扩容&bsp;城区基础教育扩容工程实施两年来,共投入37402万元,新建、改扩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9所,新增学位6670个,为顺利接收4万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打下坚实基础;除合泰、贺嘉土片区学位比较紧张外,义务教育阶段学位均控制在每班50人左右。202年末,有各类学校493所,其中普通中小学637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幼儿园823所,中等职业学校28所,安排教育支出247亿元,较上年净增5亿万元,增长258%。完成合格学校建设投资6572万元,其中,义务教育学校的扩容累计完成投入7943万元,已完工5所;直属高中提质项目投资000多万元,建成了3个学科基地和特色项目基地。实施幼儿园分类定级评估制度和公办园收费审批、民办园收费备案登记制度,所有幼儿园先评估定级,再按级收费。我市建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经验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有2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予以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载我市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工程纪实。

   公办初中优质发展&bsp;近两年,市、区两级财政共安排8790万元用于城区初中学校的装备现代化、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城区公办初中变化显著:校园更靓了。城区28所公办初中全部建成了省合格学校,两年内完成了&ldqu;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rdqu;等&ldqu;新三室&rdqu;的建设,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课堂更活了。组建了涵盖9个学科,400多人参加的市、区、校三级课堂视导专家团,采取&ldqu;同课异构&rdqu;、送课PK、推门听课、评课研讨等方式,全力推进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口碑更好了。城区各公办初中竞争实力明显增强,获得各级各类荣誉00多项,其中国家荣誉有0多项。公办初中就读学生人数逐年递增,近几年外地回流学生人数超过三千。

   教育质量显著提升&bsp;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00%,小学合格率00%,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毕业一次性合格率达960%,较去年同比增长038%,初中年辍学率02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7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074%,普通高中毕业率9933%,教育发展水平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202年高考取得四项重大突破: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每一个方面,&ldqu;提供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rdqu;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全市4647人参加高考,总上线4525人,总上线率997%,位居全省第一;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显成效,全市一本上线率达305%,较去年提高一倍,位居全省前列;学科基地建设提升学科整体教学水平,全市文科人平总分、理科人平总分位居全省第三,其中,文科外语人平分位居全省第一。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bsp;20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504亿元,增长67%,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456%。承担国家&ldqu;863&rdqu;计划项目5个,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省级5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7项;新申请专利3627件,其中发明专利888件。启动省自然科学株洲联合基金,增加专项200万元。

   现代化教育设施不断完善&bsp;共投入8000余万元,对城区直属高中实施&ldqu;三提&rdqu;(标准化教室、标准化实验室、学科基地与特色项目等提质建设)、&ldqu;三改&rdqu;(改善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师办公室条件与环境)、&ldqu;一化&rdqu;(对学校进行园林绿化)工程。目前,我市城区直属高中教育装备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各学科在株洲均有一个装备水平最高的基地;教师办公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城区高中绿化率平均达到55%以上,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全市教育系统已建校园网208个;配备计算机49350台,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865间,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均配备了电脑教室;多媒体互动教室3469间。202年投入20余万元建设&ldqu;株洲市教育云服务中心&rdqu;,为学校提供50个&ldqu;云终端&rdqu;服务,为&ldqu;三通两平台&rdqu;的建设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建成了特色鲜明的基础教育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特色高中特殊学校均衡发展&bsp;全市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小学入学率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市特殊学校异址新建项目正在全力推进;荷塘区、芦淞区被列为全省&ldqu;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实验县市区&rdqu;;醴陵市特校的&ldqu;移动课堂&rdqu;实验得到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将在全省推广。开展&ldqu;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rdqu;,鼓励学校特色发展,为各类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各高中学校均创建成&ldqu;快乐德育&rdqu;示范校、课改样板校、科技创新示范校等,&ldqu;一校一品&rdqu;的办学特色正在逐步形成。在省内率先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评选市二中等5所学校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学校,在培养模式、课程开发、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四、文化强市

   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bsp;202年6月,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顺利通过了省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验收组的验收,株洲被评为文化体制改革全国先进地区和文艺院团改革全国先进地市。20年月底,全市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部完成,在&ldqu;政事分开,管办分离&rdqu;原则指导下,将原文化、原广电、原新闻出版局的行政管理职责进行整合,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台分设,与此同时,设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市级实行两局一台模式。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已完成,市直改革单位共2家,县级改革单位共0家,其中文艺院团5家,电影公司5家,都实行了转企改制。

   地域文化日益兴旺&bsp;20年9月成功举办&ldqu;攸县香干文化节&rdqu;。茶陵以始祖茶文化为核心,推出中华茶节,成立了茶祖神农基金会,建成茶叶基地万亩,带动全县种植0万亩。炎陵推出炎帝陵祭祖大典,自988年整修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00余万人次。工业文化蓬勃发展,株洲企业相继创造了50多个&ldqu;中国第一&rdqu;。红色文化得到发展,茶陵、炎陵的红色革命旧址得到修葺。民间文化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民风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株洲服饰文化不断发展,以株洲市芦淞区为核心的服饰市场,作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市场群,其&ldqu;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rdqu;&ldqu;中国品牌市场&rdqu;&ldqu;中国服饰名称&rdqu;影响力正在迅速扩大。

   文化设施日益健全&bsp;202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0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纪念馆0个。建设农家书屋299个,完成省实事目标任务的27%。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4%,分别比上年提高02个和02个百分点。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个,省级保护目录个。出版图书37种、报纸42种、期刊8种。共有体育场地39个。其中,体育馆5座,运动场204个,游泳池7个,各种训练房25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规划建设2个,总共建好5个,总投资569万元,建筑面积达57734平方米,60%以上的综合文化站面积达到500平方米。已在城市和乡镇车站、商场等人流密集地点建设阅报栏和电子阅报屏200个,完成50%

   文化产业项目逐步落实&bsp;株洲特色饮食文化休闲街区项目正在规划中,其建成将改造石峰区白石港彩虹桥至石峰大桥的沿江路,结合现有的特色餐饮,打造成集饮食、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沿江街区;荷塘月色休闲农业项目已完成规划,其将建成以仙庾风景名胜区为中心,覆盖仙庾、香草塘等8个村、总面积23平方公里的荷塘月色项目。其中,核心区范围82平方公里,启动区范围2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以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度假、运动康体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以特色花卉、有机蔬果为主的现代农业;株洲市石峰区九郎山生态风景区开发项目已规划、招商、初步设计并组织专家论证。其将按照打造长株潭&ldqu;佛文化&rdqu;基地概念,积极修缮上林寺等佛教文化历史景观,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开发以佛教文化和生态风景胜地为主的产业,建设相关生态产业。

   群众文化活动增多&bsp;我市开展&ldqu;送戏、送电影、送图书&rdqu;三下乡,两年来,专业团体下乡演出达75场;送图书下乡2600余册;电影下乡超过4万场,202年我们在放映乡村电影的基础上,还启动了社区公益电影,成立了湖南省首家社区公益电影放映公司,已为市民放映电影440余场。20年9月首届湖南合唱节成功在株洲举办;在20年市庆60周年之际,举办了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广受市民欢迎。202年8月至0月,举行了株洲市202年&ldqu;幸福株洲•沙滩艺术节&rdqu;百团大汇演,演出02场,活动期间观众达20万人次。202年0月,举办了&ldqu;喜迎十八大•潇湘放歌&rdqu;唱响中国株洲演唱会,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并由中央三台全程播出。

   五、社会建设与管理

   .全市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bsp;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临时救济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实行城区农村低保与城镇低保统筹、救助标准一体化;建立了市本级城乡低保配套资金年增长0%的长效机制,依据203年《株洲市市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标工作实施方案》,城市五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自203年月日起由月人均370元提高到400元。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全市农村低保月保障对象6万人,月人均补差8元;全市农村五保对象82万人,其中,集中供养065万人,集中供养率357%。预计到&ldqu;十二五&rdqu;末,完成集中供养率40%的目标;集中供养标准年人均达4800元,分散供养标准年人均达2600元。社会救助标准、补差水平和五保集中供养水平全省领先,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社会救助帮扶体系进一步完善&bsp;整合社保、房产、车管、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信息平台,启动低收入家庭收入信息比对工作,已为7000余户,2万余名困难群众进行了收入比对和资格认定。组织开展了市直机关社会救助帮扶&ldqu;一帮一&rdqu;活动,结对5万户,整合资金2500万元,帮助困难群众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看病、住房、上学等实际困难。

   社会救助配套政策进一步落实&bsp;为城镇低保户减免水电气等公用事业费用。建立健全&ldqu;五位一体&rdqu;的医疗救助制度,在资助城乡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参保参合的同时,提供城乡医疗救助&ldqu;一站式&rdqu;服务,实现困难群众住院救助即时结算,住院救助比例提高到50%,农村五保对象在县、乡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额减免。

   2全市救灾应急能力不断提升

  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承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建立救灾应急预案,切实做好救灾应急准备工作。灾情发生后,民政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灾害统计评估,指导抗灾救灾,组织生产自救。202年底省民政厅追加的960栋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于203年3月3日全部完工,顺利完成5年来承担的农村安居工程及农村危房改造全部工作任务,并移交由住建部门负责。在救灾应急的同时,加大防灾减灾宣教工作力度,通过在全市形成立体多维、全域覆盖的宣传格局,使防灾减灾意识深入人心,群众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扎实开展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全市已有个社区被评为&ldqu;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rdqu;,203年将继续创建2个&ldqu;综合减灾示范社区&rdqu;。

   3.全市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不断推进

   优化全国双拥模范城&ldqu;五连冠&rdqu;创建成果&bsp;深入开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ldqu;十二五&rdqu;开局之年实现&ldqu;五连冠&rdqu;。创建成功后,坚持抓好拥军&ldqu;蛋奶果工程&rdqu;,就双拥重点工作与军分区进行了衔接,修订完善了我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ldqu;六连冠&rdqu;工作方案,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203年春节前,走访慰问驻株部队官兵3600余人。

   细化优抚工作举措&bsp;坚持开展以对优抚对象思想帮助解惑、生活帮助解困、医疗帮助解难、住房帮助解危为主要内容的&ldqu;四帮&rdqu;活动,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优抚对象的心坎上。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ldqu;五位一体&rdqu;的医疗保障制度,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覆盖率达00%,及时足额兑现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203年一季度,全市共发放抚恤补助资金5000余万元;春节前,为45500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费640万元;市、县两级投入000多万元走访慰问优抚对象,慰问面达80%。

   深化安置政策落实&bsp;认真贯彻新的《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完成了年度退役士兵接收任务,共接收退役士兵520人,其中,四类重点安置对象69人。加大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力度,帮助他们尽快转换角色,掌握就业创业基本技能,提高就业创业竞争能力。完成了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培训232人。

   4全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创新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bsp;继续推进&ldqu;政居分设,选聘结合&rdqu;的社区管理模式试点工作,截至203年5月,天元区、芦淞区的40个社区已完成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创建5个全省和谐社区等一批社区典型。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社区居委会的自治作用、社区政务中心的服务作用、社区居民的主人翁作用和社区志愿者的奉献作用得到不断加强。

   城乡社区统筹发展不断深化。按照&ldqu;试点先行、探索推进、由点到面、全面深化&rdqu;的工作思路,继续推进云田、松西子、仙庾和星光4个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片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截至203年5月,城区有53个建制村完成了撤村建居工作;全市560个村,已有850个村启动农村社区建设,覆盖率超过50%。

   居(村)民自治得到加强&bsp;加大指导县市区贯彻实施&ldqu;两法&rdqu;的力度,及时拓展居(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定期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的查询和监督,全市村务公开率达到00%。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市村级监督委员会选举工作已全面完成,全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

   社会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bsp;不断完善&ldqu;党委领导、组织牵头、部门协同、分级管理&rdqu;的社会组织党建领导机制。试点将直接登记扩展至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目前,全市已登记社会组织736个,其中,社会团体82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9个。指导炎陵县平乐果蔬协会申报中央财政支持,获批25万元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资金。

   5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社会福利事业有新进展&bsp;截至202年底全市共有老年养老机构3家,农村敬老院8所,各类养老床位数808张,实现了每个乡镇都至少拥有所敬老院的目标,其中,县(市)各建成了所供养能力在50人以上的敬老院。依托社区,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社会事务工作有新成效&bsp;202年,建设规模和设施环境全国领先的市儿童社会福利院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项目顺利建成,投入使用。新建茶陵殡葬管理中心。深入开展殡葬管理行风建设月活动,进一步加大我市免除城乡困难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费政策宣传力度,切实加强殡葬领域的市场监管,不断提高我市殡葬行业服务水平。农村火化率不断提高。紧抓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不放松,婚姻登记合格率保持在00%。

   专题研究全市慈善工作&bsp;我市提出着眼诚信建设,打造&ldqu;阳光慈善&rdqu;,重点实施&ldqu;慈爱助医&rdqu;、&ldqu;善济助贫&rdqu;、&ldqu;金秋助学&rdqu;、&ldqu;大爱助孤&rdqu;等四大精品救助项目;&ldqu;天天慈善一元捐&rdqu;活动行政事业单位参与率达00%。

   6全市民政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在&ldqu;十二五&rdqu;前两年我市加强协调和督查县市区民政工作经费财政预算安排,确保了市、县市区两级民政部门每年的工作经费分别按上年上级安排民政资金总量的2%、5%安排到位;有序推进基层民政规范化建设,完善乡镇(街道)民政工作机构,明确乡镇、街道每万人配备名民政干部,完善办公场所和设备设施;指导县市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城乡社区设置民政信息员,保证民政专项资金及时发放。

   六、民主法制建设

   政府法制机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法制水平得到提高&bsp;202年,株洲市各行政执法单位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专家讲课、知识竞赛、集中培训、举办论坛等学习方法,邀请中南大学法学院院长蒋建湘教授、湖南科技大学徐德刚教授等法律专家讲授法律知识;组织各种法律知识竞赛:株洲市国税局组织的法律知识抢答赛、株洲市人社局举办的&ldqu;健康株洲,医保同行&rdqu;医疗保险法律知识竞赛、株洲市农业局荣获全省农业系统的&ldqu;依法行政,岗位建功&rdqu;知识竞赛一等奖;积极开展第四轮行政执法人员和行政执法监督人员综合法律知识换发证培训和资格考试工作,株洲市共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人数8428人;成功承办了以&ldqu;行政规制与&lsqu;两型社会&rsqu;法治建设&rdqu;为主题的第四届&ldqu;法治政府&ddt;南岳论坛&ddt;株洲&rdqu;,论坛的举办明确了株洲市&ldqu;两型社会&rdqu;与政府法制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不断完善&bsp;株洲市90%的市直行政执法单位设立了法制科,市商务局、市人防办新成立了执法支队。市县两级政府法制机构人员稳中有增,攸县政府法制办由4人增至6人,茶陵县政府法制办由4人增至5人,株洲县政府法制办新调入2名法律专业人才。全市9个县市区政府、52家行政执法单位成立了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协调解决依法行政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2规范性文件审核工作有序开展,制度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全面开展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bsp;202年法制机构共审核规范性文件300余件,其中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审核规范性文件65件。市政府法制办审核市政府、市政府办规范性文件67件,提出修改意见500余条。攸县政府法制办审查规范性文件24件,召开规范性文件审核会26次,经审查发文的22件,改由部门发文的件,不予发文的件。全市出台的规范性文件没有一件被提出违法审查或被有权机关撤销。

   全面实施规范性文件登记制度&bsp;市、县政府法制机构认真开展部门规范性文件&ldqu;三统一&rdqu;工作,202年共受理报请&ldqu;三统一&rdqu;的规范性文件00余件。株洲市政府法制办受理报请&ldqu;三统一&rdqu;的规范性文件59件,经审查予以登记的44件,未予登记的5件,其中格式不符合要求的2件,建议联合发文的3件。

   全面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bsp;202年株洲市政府法制办对县市区政府报备的73件规范性文件全都进行了认真审查,合法率00%。同时,积极做好规范性文件的报备工作,株洲市政府、政府办出台的27件规范性文件全部及时向省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报备。

   3.推动行政决策听证,畅通复议渠道,强化执法监督

   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提升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全年各级各部门共举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会69次,其中涉及规划、物价、民生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影响大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会4次。全市共有29个部门、单位建立健全了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各地各部门法制机构坚持以复议为民为宗旨、案结事了为目标,依法办理复议案件。在案件办理中坚持重事实、重证据,该撤销的坚决撤销,该变更的坚决变更,撤销的有理有据,维持的合法合理,综合纠错率达到了559%,比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有效化解了行政争议,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法制监督。202年株洲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市监察局、市档案局对20家市直行政执法单位近两年四个方面的行政执法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各县市区也结合实际,改进创新执法监督方式。

   4政府法律顾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株洲市各地各部门按照《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要求,积极实施法律顾问制度。市政府聘请了0名法学专家、知名律师为市政府法律顾问,聘请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作为市政府法律服务机构。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茶陵县等7个县市区政府建立了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市财政局、市招投标局、市城发公司等23家单位聘请了法律顾问。

   七、改革开放

   .综合配套改革方面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bsp;在《纲要》实施过程中,政务流程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逐步整合,政府职能、机构与人员配置更为合理。决策、执行、监督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决策相对集中、执行专业高效、监督有力到位。新的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完善,对核心区、重点开发区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指标的考核权重更为明确。

   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改革&bsp;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机制更为健全,村级治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村(居)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建设更为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林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发证、流转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得到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得到深化。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覆盖面扩大。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体制改革&bsp;202年,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指标,万元GDP能耗下降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差别化能源价格体系逐步确立,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分配、排污许可、排污权交易等制度逐步完善。循环经济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bsp;&bsp;

   财税投资体制改革&bsp;20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38亿元,增长29%;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22%,同比提高个百分点。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改革,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完善;预算制度逐步深化,公共产品供给更为均衡;行政成本降低。投资体制逐步改革,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bsp;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得到创新,城市土地投资强度分级控制,调整、实施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逐步推行。耕地保护模式得到创新,耕地占补平衡机制、耕地异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进一步完善。

   社会领域改革&bsp;教育体制改革中,深入推进&ldqu;快乐德育、人文智育、阳光体育&rdqu;,稳步实施《教育强市五年行动计划》和《城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计划》,城区中小学塑胶运动场改造全面完成,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52所,新增学位近2万个,实现了适龄儿童&ldqu;零失学&rdqu;。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深化,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文艺演出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进一步深化。

&bsp;&bsp;&bsp;2对外开放方面

   区域合作扩大&bsp;与&ldqu;3+5&rdqu;城市群区域经济交流更为密切,与省外地区经济协作进一步推进。充分发挥武广高铁、沪昆高铁大动脉优势,与长三角、珠三角、武汉经济圈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与香港、澳门的经贸合作与交流更为深化。

   对外贸易扩大&bsp;202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5亿美元,同比增长53%。其中,进口3亿美元,下降63%;出口83亿美元,增长745%。从对外出口国家看,主要是美国、日本、加拿大等。积极实施&ldqu;走出去&rdqu;战略,轨道交通装备、陶瓷、有色冶炼和农产品等出口量增加。从重点商品类别看,机电产品出口5亿美元,增长9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082亿美元,增长407%。

   招商引资扩大&bsp;202年,全市实际引进境内省外资金953亿元,增长9%;新批境内省外项目288个,较去年减少52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6个,实际到位资金06亿元。202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约6000万美元。

   八、相关政策举措成效分析

  株洲市委、市政府以及下属各级部门、县区各级地方政府对《纲要》高度重视,纷纷根据《纲要》的政策精神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坚持政策创新,创造性地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纲要》的贯彻执行。

   .制度性政策方面

  株洲市在&ldqu;十二五&rdqu;规划纲要实施中,以落实《纲要》为主轴所进行的大量制度性政策创新实践,使制度体系的新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进一步推进了株洲市的科学发展。

   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显著&bsp;在《纲要》实施过程中,通过政策创新以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策,不仅切实转变了政府职能,优化了行政运行机制与政府管理方式,而且还降低了基本公共服务成本,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效能。一是地方政府政务窗口服务总体满意度大幅提升;二是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趋向良好。

   民生状况得到不断改善&bsp;自《纲要》实施以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在改善民生状况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一是通过调节收入分配,逐步缩小社会不同阶层收入差距。二是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三是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身份壁垒,将公共财政和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从户籍人口延伸到常住人口。

   推进了长株潭一体化进程&bsp;通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及区域合作机制改革政策的创新,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指挥协调和合作机制以及逐步形成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体制。一是围绕经济片建设重点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二是通过城乡统筹的长株潭&ldqu;两型&rdqu;改革试验区的建设,着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比如通过推行村改居,大力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等措施,提高了城乡规划管理水平,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社区建设。

   2.工具性政策方面

  在《纲要》实施过程中,株洲市委、市政府突破传统利用工具性政策的方式,勇于创新,进行了大量工具性政策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加大了金融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持&bsp;株洲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重要的是不断创新金融政策,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的核心作用。《纲要》实施以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坚持解放思想,锐意开拓进取,不断创新金融政策,为加大金融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持做出了突出贡献:不断优化信贷投放结构,支持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创新金融体系,多层次金融市场日臻完善。

   提高了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bsp;财税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的手段,充当其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调控等重要职能作用。《纲要》实施以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坚持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并举,突破传统利用财税政策工具的手段,创新财税政策,不断强化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其主要体现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上。株洲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理念。在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财政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目标性政策方面

  株洲市积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路径、新举措,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取得一定的成效,解决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部分难题。

  第一,大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战略性搬迁改造。前期进行大量调研,聘请专家进行咨询指导,淘汰落后产能,实行关停并转,计划将还有生存能力的重工业搬出清水塘地区,进行产业升级。

  第二,实现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将部分低端的传统制造业转移出株洲市区,为高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进驻腾出空间,从而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有效促进株洲实行腾龙换鸟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三,改善了劳动力素质和人力资源结构。对提升株洲劳动力整体素质,优化就业结构,减轻发展的人口压力,提高人均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和有效的组织引导,有序向外地输送劳动力;二是通过加快株洲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步伐,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构筑吸纳外地优秀人才的服务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扩充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为区域产业集聚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纲要》实施近两年半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取得的不俗成效,既是株洲市委、市政府在实施《纲要》过程中努力创新的结果,也为以后进一步坚持创新、促进《纲要》的有效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九、《纲要》实施保障措施评价

  为更好地推进&ldqu;十二五&rdqu;规划实施,我市创新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ldqu;十二五&rdqu;规划,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跨越发展的要求,着重于解决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工作着重点放在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重科技创新和构建和谐社会上,实现&ldqu;十二五&rdqu;头三年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ldqu;两型社会&rdqu;建设成效初显。

   突出了规划引领,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一是坚持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ldqu;十二五&rdqu;规划实施。我市大力实施了工业强市、开放开发、城乡一体、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扎实推进了我市几大经济板块、重点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ldqu;十二五&rdqu;规划纲要为指导,切实提高了规划的执行能力。

  二是强化了目标责任意识。围绕&ldqu;十二五&rdqu;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我市明确了各部门职能分工,加快了序时推进。尤其对个别实现进度缓慢的指标,进一步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加强了运行监控,倒排了工作计划,从而使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三是发扬了拼搏精神。我市始终坚持思想不松懈,目标不动摇,精力不分散,工作不懈怠,着力抓好&ldqu;十二五&rdqu;各项工作任务,加大各项措施的落实力度,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转变了发展方式,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加快推进了新型工业化。我市围绕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了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陶瓷四大支柱产业,突出企业规模培大育强,引领带动产业扩量提质。逐步实施&ldqu;55&rdqu;旗舰工程、新兴产业崛起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园区攻坚工程等,建设&ldqu;实力株洲&rdqu;。逐步实施基础设施支撑工程、环境治理工程、城镇拓提工程等,建设&ldqu;绿色株洲&rdqu;。

  二是加速发展了现代服务业。完善了互联网、通信、广电等基础网络,推进&ldqu;三网融合&rdqu;,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大力发展网络信息传输服务、网络增值服务;鼓励行业、区域、企业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发展了村镇银行、信贷专营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完善地方金融体系;逐步加快区域性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和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支持第三方物流发挥综合服务功能;着重提升装备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核心竞争力,强化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条,促使装备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三是大力推进了节能减排。我市出台了加快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机制和目标约束机制。清水塘核心区企业的搬迁改造,一方面鼓励了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品开发力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了产学研合作步伐,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另一方面,为避免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发展老路提供了新的指导。202年全市4项主要污染物全部完成年度减排任务;预测203年,全市4项主要污染物能完成年度减排任务。20、202年,全市三类区域的空气质量基本达到规划目标。市区集中饮用水源水质基本达标;湘江株洲段、洣水、渌水基本保持Ⅲ类水质。

  四是着力推进了产业升级。突出千亿集群,重点推进轨道交通、汽车、航空、服饰、陶瓷等5个产业向千亿台阶迈进,通过打造以产业上下游配套协作和循环发展为纽带的产业链,构建具有株洲特色、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科技引领,加强了公共创新平台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了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科技保障。

   3坚持了城乡统筹,经济社会有序协调

  一是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步伐。我市大力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了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深化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改革,逐步实现了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加速了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进程。

  二是加快推进了富民工程。逐步实施收入倍增工程、就业促进工程、社保全覆盖工程、健康惠民工程等,建设&ldqu;幸福株洲&rdqu;。加快了就业、再就业步伐,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就业市场,推进了城乡统筹就业,大力开发了就业岗位,切实帮助了就业困难人员和弱势群体就业。

  三是大力发展了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和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事业体系。教育&ldqu;三育&rdqu;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特色高中创建工程、职教园区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逐渐深化,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农村基础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按照&ldqu;四清三基二统一化&rdqu;的工作目标,村庄规划得到加强,中心集镇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减量和无害化处理、破旧空心房整治、取缔马路市场等工作得到重视。

   4采取了有效措施,提高了资源要素供给能力

  一是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我市严格执行土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ldqu;双控&rdqu;

标准,提高了实有项目的投入强度和单位面积的投入量,加快了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大了对闲置土地处置力度,通过新农村建设、村庄整理、水面沟塘整治等途径加大了土地复垦整理力度。

  二是创新了融资方式。坚持&ldqu;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rdqu;的市场化运作理念,我市努力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整合了现有资源,做大了融资平台,组建了国投、城发等投融资公司。全市5家投资平台公司一方面因势利导地强化了服务,加快了成熟企业上市步伐;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了基础设施项目多元化建设,鼓励和吸引了社会投资的广泛参与。

  三是投资环境得到优化。由于我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重点抓好了各项优惠政策的制订和落实,项目的审批逐渐规范,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我市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培育了商务成本低、服务效率高的创投环境。

  四是保持了物价稳定。我市密切关注粮油、生猪、禽蛋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市场物价变动情况,积极做好食品市场供应方面的工作,加强和改善了价格监控机制,继续落实了稳定生产、保障供应的各项价格优惠政策措施。做好了价格的预测预警,扩大了监测品种和范围,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预见性。

  五是进行财税扶持。支持企业参加&ldqu;营业税改征增值税&rdqu;试点;对新成立的影响重大的总部经济项目主体、文化创意企业、旅游服务企业、信息科技服务企业所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连续三年采取先征缴再奖励的方式全额奖励给投资主体。对新设立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企业以及服务外包人才中介、专业技术培训机构,三年内按所缴纳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的50%给予扶持奖励。


以上这篇株洲市四化两型重点任务实施评价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能够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范文尽在:规章制度,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第一公文网网,谢谢。

&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