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

范文一:
《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
首先是对&ldqu;无边无际&rdqu;这个词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然后出示图片进行填空。(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海、(无边无际)的草原。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ldqu;大&rdqu;的语气。
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抓青蛙说的&ldqu;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rdqu;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ldqu;天天&rdqu;&ldqu;一抬头&rdqu;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ldqu;笑&rdqu;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ldqu;笑&rdqu;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ldqu;坐井观天&rdqu;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在课堂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有待改进,由于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语言,导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有点前松后紧。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课堂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范文二:
在我校本次教研活动中,我选择的《坐井观天》是新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存在着大量的对话,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我们研讨的主题是&ldqu;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rdqu;。根据教材特点、研讨主题及学生实际在本堂课的设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受。但是,在真正走进课堂上完课之后才发现实践和理论的差距在听了教研室宋晓丽老师的指导和老师的评课后,更让我有如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为我今后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要注意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

老师应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但同时得注意如何体现老师的&ldqu;导&rdqu;。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布置孩子们自由读书,思考&ldqu;青蛙和小鸟在哪儿里干什么,并勾画重点词句,学生一出口,就开始齐读,没有理解到自由读书的意思,看着孩子读得起劲我没有忍心打断他们,我也意识到,齐读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只是想着之后再让他们自由读,勾画,这样看来,学生失去读思结合的时间。所以,从学习的效果看,自主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

2.读书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整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个前提没有做好的话,就算教案准备得再好,课件做得再精美也没有用,这也已经是我的老问题了,希望能快速改进。

特别是倾听习惯:

在课堂上,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总有很多同学积极举手发言。当我点了一位学生起来发言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回答不出。此时环顾四周,没有几个学生在认真倾听这位学生的发言。如果这时要点几位学生站起来复述刚才的那位学生的发言,能讲全的没几位学生。可以说,课堂上有很多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爱开小差,这样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ldqu;坚持&rdqu;和&ldqu;落实&rdqu;。很多细节我都关注到了,但是很多次我都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表层上,孩子做错就要把制度落实下去,而不能只顾着赶着课程。

先整顿再进行课程,讲课的过程中需要眼睛要盯紧每一个孩子,如果有一个孩子不听就停下来,及时提醒孩子。

我们班上的孩子思维活跃,但是举手的人并不多,一旦同学读错的时候,他们会情不自禁得争先恐后指出。这样就使得读的同学没有勇气读完,课堂秩序也会因此很乱。所以,要在平时阅读的时候多加训练,学会倾听,学会保持安静耐心地倾听,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大胆的发言,从而让生明白这也是在尊重其他同学。要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除了让学生想听外,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听。听同学发言时,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可以点头表示赞同,要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ldqu;热闹&rdqu;,而是带着问题去听。一要听明白,二要思考有无不同的意见,这个很关键。

3、教师引导方面需改进的地方。

学习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尤其是课堂应变能力,这并非一日之功。要使自己的调控能力和驾驭能力快速成长起来,需要在每一节课之中去发现,去积累。比如,本节课在指导孩子理解&ldqu;大话&rdqu;这个词时,一个孩子上来就说&ldqu;大话就是撒谎&rdqu;,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大话不是撒谎,我马上举了个例子&ldqu;大力士力大无比,可以推动火车。&rdqu;这个是能做到吗?孩子们说:&ldqu;不能&rdqu;。我举得又是一个说大话的例子,如果正如宋晓丽老师所说,再举一个说谎的例子,让学生来区分一下,也许效果会更好。这也说明我们的课堂预设不一定很到位,这要求老师要随机应变,头脑灵活。

一堂课下来虽然发现了许多问题,但努力的过程却让我受益非浅。相信语文的教学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日积月累,努力把握每一节课,是我努力的方向。我将以失败为起点,奋起直追,让自己在新课改中成长起来。

&bsp;
范文三:
《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首先是对&ldqu;无边无际&rdqu;这个词语的理解。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
我提出疑问引起兴趣,导入新课,学生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拼读;然后由我检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这期间,我参与到具体的小组学习中,重点对个别后进生进行指导。
 二年级的孩子能从个体自学预习课文,读准字音,到小组合作认读生字,再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低年级学生是有能力自动化地自学课文,扫除阅读的障碍的。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ldqu;一步步&rdqu;领着学生向前走,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ldqu;我能学&rdqu;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习策略的&ldqu;我会学&rdqu;。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好的教给孩子,让孩子掌握学习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习。
在教学中我还体会到要有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我组织孩子们分组进行练习,但我发现孩子们练习时,往往就练习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还有的孩子,因为怕读不好角色,就单挑旁白来读。积极的孩子,朗读水平较好的孩子就&ldqu;走进&rdqu;角色,朗读水平较弱的就&ldqu;永远&rdqu;旁白,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我就创设情景,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要求孩子再研究时进行多次的练习,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复,要轮换角色。这样利于孩子们整体综合发展
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ldqu;坐井观天&rdqu;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和思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但是课堂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在重点词语的把握上漏掉了一个较重要的词&ldqu;井沿&rdqu;,其实我可以通过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井沿的意思,感受对话发生的场所等,并且引出文章第一段话,让文章通过三个词连成一个整体,不会让人有断章的感觉,所以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文章的完整性。
另外,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这只可怜的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可补充归纳&ldqu;坐井观天&rdqu;的寓意:我们看问题或者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样一来,又加深了学生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