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县城乡劳动力就业的调研

``
促进我县城乡劳动力就业的调研

XX县域面积699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66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份之一。如何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已成为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又稳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就如何促进我县城乡劳动力就业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XX县城乡劳动力就业现状及特点(注意:本篇文章来源于第一公文网http://p,版权归原稿作者所有,严禁非法传播!第一公文网是中国公文第一门户网,最权威的文秘写作网站)
(一)劳动力资源规模庞大,分布结构有所优化。2006年,全县劳动力资源23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4%。其中城镇劳动力6万人,占7%,农村劳动力28万人,占93%。全县实际就业人员29万人,占劳动力资源的94%,其中非农产业从业人员55万人,占7%。
近年来,随着农村有技能、有特长的青壮年劳动者外出打工,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方向转移,2006年底县内实际从业人员为225万人,其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57:327:56。
(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劳动收入不断增加。全县从业人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从业途径。一是各单位中的从业人员,共有24万人。二是农村从业人员中,务农人员633万人,主要从事粮食、烤烟、林果业、养殖业等;非农产业灵活就业人员067万人,主要从事车辆出租、小卖铺等。三是各类企业中的就业人员475万人,其中外来劳动力074万人,主要从事煤炭、冶炼、铸锻造等。四是外出务工劳动力,主要在珠三角地区从事锻铸造、轮胎经营、交通运输、建筑等。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总收入为5460元,生产性收入达到5040元,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人均收入为206元,占比重的40%;第二、三产业的人均收入为3025元,占比重的60%。
(三)劳务经济彰显生机,返乡创业来势良好。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和畅通输出渠道,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到2006年底,全县共有外出务工劳动力97万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45%,其中本省跨县务工的约占2%、向沿海地区转移就业的约占65%、向西部等其他地区转移就业的约占23%。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仅2006年的劳务收入就达72亿元,人均年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铸造湘军品牌响彻沿海,特色劳动力资源增强了劳务输出的整体竞争力,输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劳动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以及沿海产业梯度内移的推动作用,大量XX籍在外务工经商的有实之大陆续返回内地寻找发展空间,全县返乡创业进入高潮。到2006年底,返乡创业人数达23万人,累计投资73亿元,创办各类"回流型"企业7000余家。其中创建各类种植、养殖场20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创办各类工业企业720家,年产值73亿元;兴办第三产业经济实体6300家,年产值25亿元以上。同时,这些返乡创业人员中,8-45岁的青壮年占875%,具有承包、办厂开店及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占/3。他们的回归直接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20项,以及大量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其中的三味食品、众合铸造、雄建机床等35家"回流型"规模企业已成为我县农产品加工、铸锻造产业的龙头企业,有效推动了我县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步伐。
二、制约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因素
(一)求职者就业观念滞后,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一是就业观念滞后。在城镇求职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期望就业岗位体面轻松和待遇优厚,尤其是原因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认为再就业工作是政府、企业和劳动部门的事情,自己为国家和社会奉献了青春,国家和企业理应让其再就业。在农村劳动力中,仍有少数农民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宁愿守着清贫的生活,也不愿外出就业。同时,对于煤炭这种高风险行业由于工作危险,有很多人不愿参与。二是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在城镇失业人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50%;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60%,大专以上文化的只占劳动力总数的2%。三是职业技能较弱。相当一部分求职者缺乏足够的技能培训,专业性不强、技能单一、不少求职者只能寻找体力岗位就业。尤其是随着我县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出现了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的现象,在某些企业甚至出现招不到熟练工人的情况。以塘村镇湘江工具厂为例,该厂需聘请6名刨工、钳工、铣工,相关待遇是该厂普通工人的3倍,但是却无一人应聘,最终被逼到外地聘请。
(二)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就业需求空间仍需拓宽。一是经济总量不高制约了劳动力就业扩容。2006年,虽然我县经济运行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增长,但在全市个县(市区)中横向比较,其总量和增长速度仍然偏小偏慢,新增就业岗位不多,吸纳劳动力就业有限。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欠发达制约了就业带动能力。在全县8家规模企业当中,纺织类、食品加工类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只有立裕针织厂和三味食品有限公司,但规模不大,从业人员不足250人;第三产业至今尚没有支柱型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有限。三是新增劳动力成上升趋势。目前下岗职工中仍有05万人等待再就业,县属4大国有煤矿面临改制,涉及职工235人。新成长劳动力进入高峰期,仅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达386人,而且增量仍在扩大,形势相当严峻。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产生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涌入,可供就业的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三)劳动力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劳动者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一是劳动力市场服务机制不健全。全县没有驻外劳务机构,仅靠驻外办事处履行该项职责,民办劳动力中介组织市场尚未形成,对劳动力的聘用和输出多以熟人介绍为主,缺乏有效规范和监督。二是企业用工行为缺乏规范。由于用工单位对进职场招聘认识不够,认为职介机构手续过于繁琐,自己招聘比较方便快捷,基本采取自由招聘,对劳动者的权益缺乏有效地保障。三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全县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保的比例偏低,相当大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不愿为农民工投保。此外,不少民营企业用工不规范,随意解除、终止与职工的劳动关系。仅2007年-0月,全县劳动监察受理投诉举报案件4起、立案39起,追回农民工工资待遇282万元,督促企业补缴社会保险金243万元。
三、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就业能力。一是整合培训组织资源。针对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技能、管理人才的需要,重点整合农机学校、职业中专等培训基地,并结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等培训力量,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调配,促进种类培训资源的培训功能、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有效整合,不断提升全县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综合能力。二是扩大职业培训范围。在培训人员覆盖面方面,立足于现有的劳务输出培训体系,充分依托各类职业培训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主渠道作用和企业培训的主体作用,将培训范围扩大到被征地农民、中学毕业未能升学业的青壮年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人员,使更多地城乡就业困难家庭人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建立覆盖城乡各类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选择上,立足于企业用工需要,针对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按照校企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办法,主要依据我县铸锻造、煤炭、冶炼等产业人才需求特点,积极开展定向式、定单式、输出式培训,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引导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城乡劳动力转变择业观念,增强求职者对劳动力技术的认识,激发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自觉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和竞争就业能力。
(二)推进城乡产业发展,着力拓展就业渠道。一是围绕扩大就业容量,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铸锻造、煤炭、有色金属等产业,加快推进XX铸造工业园、XX铸造协会返乡创业基地、鸭婆山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和聚集区建设,积极发展电子装配、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土地整体流转、集体林权改制步伐,加强桉树种植、香满楼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扩大农村就业。通过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扩大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容量。二是围绕扩大就业范围,深挖第三产业潜力。以发展旅游、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重点,拓宽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渠道。重点抓好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神龙温泉等重点项目建设,以旅游业为龙头拉动周边地区餐饮、商贸等服务业发展,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畅通城乡物流渠道,引导运输、销售产业劳动就业增长。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拉动就业,扩大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范围。三是围绕扩大就业门路,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引导广大民众树立"百姓创农业、能人创实业、干部创事业"的发展竞争意识,增强创业就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努力为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劳动保障服务,支持民惠经济发展,推动规模型、服务型、劳动密集型等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并通过发挥创业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更多城乡劳动者走上自主创业道路。
(三)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劳务市场。一是构建劳务市场网络信息体系。整合全县劳动力市场资源,通过合理布局和建设完善职业介绍机构,形成县、乡、村三级劳动力服务网络,构建一套包含就业信息及咨询、职业介绍等内容的城乡一体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劳动者与各级劳动保障机构、社会各类劳务中介组织等保持密切联系,建立起一条纵横贯通的劳务市场网络,并充分发挥网络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扩大城乡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搭建起双向沟通选择的空间和平台。二是构建劳务市场服务体系。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以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以规范就业服务计划、项目和工作流程为保障,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为求职者及下岗人员提供就(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三是构建劳务市场规范管理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就业原则,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规范劳务市场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聘和劳务输出行为,完善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基础的企业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和就业登记制度。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劳务输出和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和动态管理,确保劳务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着力实施就业援助。一是重点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措施,坚持将城镇"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农村留守劳动力、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作为就业援助重点对象,通过实施免费培训等就业优惠政策,以及大力开发治安巡逻、环保服务等公益性岗位,鼓励和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二是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必须严格执行即将施行的《就业促进法》,坚决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重点查处农民工工资拖欠、克扣,以及企业主违法强迫劳动者起强度工作的现象,督促企业主改善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对外出务工就业人员,充分依托驻当地流动党委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提供法律援助和政策指导,真正维护其合法权益,引导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三是推进劳动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工伤、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深入推进新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无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