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基层民警思想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

关于XX基层民警思想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打造“平安XX”,首先要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作保证。笔者通过深入XX的基层所队,采取个别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部分中层干部和民警的思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总的感觉,XX广大公安民警能够紧紧围绕分局党委的中心工作,牢固树立主业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建设“平安XX”为主线,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公安工作任务,为维护我区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应该说,XX民警主流是好的,是一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综观整个队伍,虽然整体上比较稳定,绝大多数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但是一些影响队伍思想稳定、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正在侵蚀着我们这支队伍的健康,对公安队伍建设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一、主要问题
(一)面对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执法,怕出问题丢饭碗的思想包袱重。近几年来,针对公安队伍中存在的违法违纪、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公安部出台了不少从严治警和规范执法行为的措施,如“三项治理”、“三项教育”、“五条禁令”等等,每一条措施都是“硬杠杠”、“高压线”。这些措施对于清除公安队伍中极少数害群之马,警示广大民警,加强队伍建设,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部分民警片面看待这些措施,认为现在的警察难当,头上的紧箍咒太多,职业风险太大。少数民警认为现在执法程序要求高了,执法更难了,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投诉,受到责任追究,因此产生了怕出事、怕被投诉、怕得罪人的思想。于是,有的民警抱着“干的事越多,出问题的概率越高,受处分丢饭碗的可能性越大”的消极思想,导致工作中放不开手脚,不敢多管,不愿多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从过去“为了抓住坏人,抓错好人没关系”,走向现在“为了不抓错好人,宁愿少抓几个坏人”的极端,以致出现由“不规范作为”走向“干脆少作为”的倾向。
(二)面对越来越重的任务和越来越高的要求,民警心身俱疲,少数人产生厌战思想。当前,基层公安工作任务日益繁杂,民警除开展日常的侦查办案、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社区警务等工作外,还要参加经常不断的值班、应付突发事件、集中清查行动和各种专项斗争等,基层民警普遍感到当警察累。首先压力大,心累。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上级的压力。各级领导对基层的期望很高,提出的部分工作要求和标准,与现有的警力、警务保障和民警的综合素质还有差距,造成了部分民警认为“跳起来仍然摘不到桃子”,干脆得过且过,干成啥样就啥样。另一方面来自社会的压力。前些年,为了树立公安队伍的良好形象,有些上级部门提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变相扩大了公安机关的职能,误导了公众,不管公安机关份内的事还是份外的事,只要老百姓有求就必应,有难就必帮。职权范围内有法可依的事还好办,有些社会问题,有些“求”和“难”,本应不是公安机关解决,而且公安机关也解决不了。由于有时候解决不了“求”和“难”,群众不满意,轻则死缠烂磨或谩骂民警,重则乱写告状信、上访或控告民警不作为,民警的人格受到了侮辱,身心受到了伤害。其次是加班多,身累。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85位民警中,一个月里加班5天以上的有86人(占302%),加班0-4天的有67人(占235%),加班7-9天的有59人(占207%),加班5-7天的有39人(占37%),加班-4天的有22人(占77%),未加班的只有0人(占35%)。长期的加班,民警容易产生“厌战”情绪,部分民警特别是城关四所的民警对基层派出所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及经常加班、得不到休息有想法和怨言。
由于基层民警长期处于高负荷、高强度、高应激的工作状态,身心俱疲,心理压力重,身体状况堪忧。在接受调查的285位民警中,感觉心理压力重的有2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42%),感觉心理压力较重的有0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68%),而感觉心理压力一般或轻的分别只有46人和5人,(分别只占6%和8%)。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民警的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对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不利影响,一定程度影响公安工作的更好开展。今年以来民警患病住院人数已达30多人次。7月上旬,分局组织对全局民警、职工作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通过体检发现,全局身体基本健康的民警只有6人,绝大多数民警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和生病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工作生活饮食没规律和长期超负荷工作。
(三)少数民警思想落后,观念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有些民警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不合时宜,习惯于按照老经验办事,对新的法律法规和新的执法要求不能适应,缺乏主动思考,不积极主动地学习接受新的知识,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善于调查研究,不善于运用时代性的方法来解决,缺乏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有的民警面对新形势给公安工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无心理准备,面对当前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治安状况日趋复杂的新形势,部分民警思想上准备不足,感到难以适应,工作中缩手缩脚,有畏难情绪。少数民警习惯了以前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对新形势对公安工作要求认识不足,对当前的公安改革表现出担心、害怕心理。少数年纪偏大、文化及业务素质较低的民警,面对竞职上岗、打防控系统操作、大练兵考核达标、岗位目标量化考核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担心跟不上工作节奏、完不成本职工作,精神压力比较大。
(四)正常办公经费得不到保障、民警应该享受的补助不能到位,严重挫伤了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当前,基层公安机关经费缺乏保障。除了民警的工资外,基层所队的办公经费和民警的各种补助要靠自筹。小所每个月的开支需要2万多元,大所每个月的开支需要6万元左右。随着各种便民利民措施的出台,很多收费项目被取消,筹措经费的渠道越来越少,所队领导的精力很大部分都用在筹钱上,尽管如此仍然杯水车薪。在调查中,许多所长坦言:“解决全所人员的‘吃饭’问题,是所长的首要大事也是最头疼的事。”由于不能保证完全吃“皇粮”,基层派出所和大队在抓经济收入问题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它工作的良好开展。虽然如此,部分派出所还很难保证经济不赤字。各所队为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多方“化缘”,少则三、四千,多则一、两万,说好话、拉关系,贬低了自身形象,败坏了公安声誉,影响了严格规范执法。因为经费紧张,基层值班备勤的车辆得不到及时更新,一些车辆成了“老爷车”,维修费高,耗油量大,关键时刻拉不出用不上;因为经费紧张,基层单位不敢派民警出远差办案,许多能破的案子没能及时侦破,群众意见很大;因为经费紧张,刑侦、派出所等部门民警的福利待遇(补贴)不能及时兑现,如今年上半年,紫金、联城等派出所竟拖欠民警6个多月的补贴,民警们对基层公安机关的后勤保障体系存在着不满情绪;因为经费紧张,不少单位的民警要自己垫钱办案、追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基层公安机关经费缺乏保障、存在严重缺口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一个“瓶颈”。

(五)部分民警择业就业观念正发生变化。虽然我们在“从优待警”问题上已作了很多努力,但许多民警还是认为基层公安民警的职级待遇偏低,且福利待遇与现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待遇存在很大差距,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到的报酬、待遇两者不成正比。有的民警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至今连副科级都没解决,与其它部门的公务员相比反差巨大,少数民警心理失衡滋生悲观情绪。问卷中,有一道题是“如果有合适的职业让你选择,你还会干警察这行吗?”结果有8人选择会,但还有3人选择不干警察这行。这说明队伍中部分民警的择业就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在一个单位终老一生的就业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个人的价值取向的不同,“警察”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最佳职业。这种对职业的价值判断和现实生活中跨行业的人才频繁流动现象,也影响了一些在职民警。调查中,少数青年民警坦言,如果有到其他政府部门工作的机会,自己一定会争取。“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想法,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少青年民警另谋“高就”。2004年以来,分局先后有2名派出所所长调到乡镇部门担任乡长和镇长,另有名派出所所长也调到丽水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任分局副局长。队伍中这种“外走跳槽另谋发展”的现象还有上升趋势。这些调离公安机关的民警都是科所队长,是青年骨干。尽管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人才、人员的流动,具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趋势,但像这种民警另谋“高就”人数较往年增多的现象和问题,应该引起上级公安机关和领导的关注,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从根本上稳定这支队伍,这也是确保社会稳定、进一步推进“平安丽水”建设的需要。
(六)部分民警家庭生活压力大,后顾有忧。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85位民警中,有63人无房(不包括未享受住房政策且自己已购房者),占被调查人数的22%,其中30岁以下的民警有37人,30至40岁的民警有22人,可见房子是影响青年民警家庭生活的主要问题。这一现象虽通过经济适用房工程有所改善,同时民警的工资福利虽然每年也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日益攀升的房价,对于未抽到住房和999年以后工作不能参加抽房的无房青年民警来说,仍是一个巨大的生活压力。通过对民警家属和子女就业情况的调查,共有38名民警家属下岗失业,有26名民警成年子女待业。有部分民警上有老、下有小,靠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生活负担非常重,这些都不同程度的拖了民警工作的后腿。
二、原因分析
从上述这些问题看,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些客观因素,也有内部管理主观方面的自身原因。
从主观上看:
(一)少数基层所队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少数基层所队因种种原因,仍存在重业务工作轻队伍建设的思想,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抓得不深、不细、不得力,对民警思想动态未能经常进行调查分析,思想工作的形式单调,方法陈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二)少数民警盲目攀比心态失衡。少数民警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法律素质不高,盲目攀比心态失衡,在工作中不是比贡献、比成绩,而是比年限、比职务、比地位、比收入,没有把心思用在工作上。一旦个人的目的达不到,就产生消极情绪,放松自身要求,降低工作标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世界观、人生观发生扭曲,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滋长攀比、享乐主义思想,吃苦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弱化,用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常常在工资待遇上与一些高收入行业、人员攀比,产生不平衡心理。
(三)少数民警“执法为民”的思想弯子没有彻底转过来。个别民警思想上还存在着顽固的“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陈旧观念,存在“执法即执权”的错误认识,总是习惯以管人者自居,群众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别民警片面理解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在执行过程中总是轻率地把当事人当作专政对象,而不是保护和服务的对象,严重悖离了执法为民的宗旨。
(四)教育管理不到位。教育与管理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已经建立的一些制度不能有效地落实,与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有的单位对民警的教育方法陈旧,效果不理想。个别单位在管理上大行“好人主义”,对不正之风不敢大胆抵制,正气树不起来。
(五)奖励指标少,达不到有效激励。基层民警们为维护社会稳定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但因表彰奖励的比例太少,不能与民警的付出和工作量成正比(XX分局每年立功奖励指标仅有0个左右),达不到有效的激励,严重挫伤了部分民警的进取心,不能充分调动民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客观上看:
(一)警力相对不足。XX公安分局以全市近九分之一的警力,担负着全市近三分之一的打击处理任务,基层基础工作量巨大,社区民警人均管理2300户7000人,是公安部标准定额的23倍之多。
(二)经费保障不到位。随着执法工作改革的深化,公安机关吃“皇粮”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公安经费供应渠道没有理顺,财政拔款严重不足,离全额保障缺口太大,已满足不了公安工作正常运转需要。
(三)社会环境影响。随着国家民主化、法治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公民法制意识的增强,社会对于执法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并没有得到同步改善,警力严重不足,正常经费缺乏保障。基层一线的民警,常年工作在与犯罪分子斗争的前沿,而且经常超负荷地工作,但社会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不够,相当多的群众对民警维护社会稳定中所作出的艰辛和代价不以为然,而对公安队伍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却大加渲染,给民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挫伤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