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循环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

XX市循环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bsp;&bsp;&bsp;
&bsp;&bsp;&bsp;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和分析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把握中长期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和重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期围绕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前景,进行了专题调研。
&bsp;&bsp;&bsp;一、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bsp;&bsp;&bsp;近年来,XX市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以及尝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
&bsp;&bsp;&bsp;绿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立足生态优势,始终坚持发展绿色农业不动摇,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管理、宣传教育、技术指导、资金投入和工程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机械化作业、节水化灌溉、现代化养殖等,取得了明显成效。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突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种养业。制定了《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始终严把基地建设、良种选用、技术培训、管理监督、收获收购、环境保护"六关",保证了绿色产品品质。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无公害水稻、GAP和有机水稻认证面积分别达07万亩、35万亩、45万亩和2000亩,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总数达到26个,6家企业获得"珍宝岛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市还成为全国首个水稻种植业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试点市。畜牧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迈进。养殖专业场户达到539个,全市奶牛存栏7622头,新增2822头;大鹅、黄牛饲养量分别达377万只、3267头。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6个,农民专业协会达到38个,农村经纪人发展到266人。率先在全省县级启动了农业"0"信息服务系统。全市百亩以上家庭农场达2688户,经营土地面积7395万亩。2008年,粮食总产实现74亿公斤,比上年净增亿公斤,连续三年获得大丰收,我市被评为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先进县、全国产粮大县先进县。农业总收入实现867亿元,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5203元,增长89%。
&bsp;&bsp;&bsp;2工业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围绕优势资源和农副产品深度开发和延伸,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利用绿色水稻资源,新上了水稻深加工、稻壳发电、米糠油深加工、中密度均质板等项目,实现了大米向方便饭、米粉、米蛋白等延伸,稻壳向供热、发电延伸,米糠向米糠油、饲料糠饼延伸,稻草向生产中密度稻草板延伸。绿都集团跻身全省民营企业50强行列,年加工能力达到00万吨,成为国内县级最大的制米企业。清河泉米业实施了稻壳发电供热项目,建立了中俄科技合作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利用稻壳灰成功提取了白炭黑产品,成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规划将在200年左右投资建设硅制品厂,届时热电联产发电厂的产生的稻壳灰将全部得到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将达到零排放,稻壳综合利用产业链将进一步延长。工业废物利用上,利用完达山电力集团的粉煤灰和废渣资源,新上了年产50万吨的庆胜粉煤灰水泥项目,既解决了完达山电力集团的生产废弃物污染问题,又使吨水泥成本降低0余元。
&bsp;&bsp;&bsp;3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切实加强源头治理和过程管理,招商引资严格遵循"三不上"原则(即: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上;危害健康、影响群众生活的项目坚决不上;技术落后,严重浪费资源的项目坚决不上),对现有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加强了过程管理,关停了乌苏里江啤酒厂及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家小造纸厂、屠宰点等,对虎强水泥、完达山电力、珍宝岛药业等企业先后进行了生产工艺改造,新上节能减排设施,有效控制了能耗和污染排放。农业生产领域的减污工作,先后制定实施了20多项生产标准,大力推广生物肥和生物农药,严格控制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农业投入品污染。城区环保治理针对分散供热及洗浴、餐饮等服务业排污比较严重,市民反响较为强烈的实际,我市实行了城区楼房集中供热,2008年集中供热率达到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在建筑材料应用上,制定了《XX市建筑节能推广计划》,积极推广苯制保温板等新型节能材料,农村大力推广节能房。在清洁能源推广上,实施了农村沼气池工程,2008年新建户用沼气池783个,到200年,我市70%的农村家庭都能用上经济实惠的清洁能源,改变焚烧秸秆煮饭的现状。
&bsp;&bsp;&bsp;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bsp;&bsp;&bsp;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对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了解不够,对如何解决我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研究不深。市民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土地、水、矿产等资源浪费现象仍很突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没有从末端治理转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
&bsp;&bsp;&bsp;2、规划体系不健全。没有指导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规划,缺乏与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相配套节水、节地、节能、清洁生产等方面的专项规划,没有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
&bsp;&bsp;&bsp;3缺乏研究、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研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相关技术的研究等等,我市缺乏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bsp;&bsp;&bsp;4缺乏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这些技术研发有待加强。
&bsp;&bsp;&bsp;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bsp;&bsp;&bsp;根据外地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步设想。
&bsp;&bsp;&bsp;(一)指导思想
&bsp;&bsp;&bsp;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农业富市、口岸兴市、旅游活市、生态立市"发展战略,逐步建设"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市场推进、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企业清洁生产为重点,以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带动社会大循环,促进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共生互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sp;&bsp;&bsp;(二)基本原则
&bsp;&bsp;&bsp;--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原则。积极寻找替代资源,增强保障能力;注重资源节约,尽可能利用技术和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提高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倡适度消费,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
&bsp;&bsp;&bsp;--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原则。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以最低的环境代价谋求最好的发展质量,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安排经济发展速度,根据能源保障、运输能力等安排资源开发规模,以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循环型社会发展。
&bsp;&bsp;&bsp;--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
&bsp;&bsp;&bsp;(三)战略目标
&bsp;&bsp;&bsp;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资源利用-绿色产业-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真正建成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市;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完善制度保障,加大教育宣传,建设循环型生态经济强市。
&bsp;&bsp;&bsp;(四)近期主要任务
&bsp;&bsp;&bsp;&bsp;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清洁生产基地。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排放为核心,推广稻米资源、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把稻米循环经济和风力发电项目做大做强,重点扶持壮大清河泉米业、万德风力发电等企业,逐步打造XX循环经济发展龙头。同时,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市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其它企业,按照企业自愿与政府政策激励相结合,鼓励企业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鼓励企业按照ISO4000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对辖区内规模企业或管理部门开展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主的管理制度认证;推进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淘汰落后用水设备、工艺和技术,创建一批废水零排放企业。
&bsp;&bsp;&bsp;2发展循环型农业,建设生态乡村。推进农业产业化工程,发展生态农业。按照生物链规律组织农业生产,延长产业链。将绿色理念置入从土地耕作、土壤改良、种子选育、作物栽培、保水施肥、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形成种养-加工-运销配套的产业链。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无毒农药和生物防治,着力建设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对现有品牌农业的培育力度,对绿色水稻、绿色蔬菜、绿色蜂产品和山产品等,加强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认真做好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放,加快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善水利设施,增强供水能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与设备,开发集雨技术、保水技术和保水新材料,提高用水效率。发展生态村庄,抓好中心村规划建设,引导村民集中居住,节约建设用地,集中建设公共设施,加快改水、改厕和道路改造步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推进秸秆还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推广养殖-沼气-粮、果、菜的生态农业模式,立体种养小循环。
&bsp;&bsp;&bsp;3发展循环型服务业,促进绿色消费。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大力发展XX生态、红色旅游。加强景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绿化、美化旅游区环境,发展景区环保运输,抓好景区生态保护知识宣传。实行废弃物分类管理,推广使用可降解的旅游快餐用具和包装物,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大力促进绿色消费。树立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的绿色消费理念,建立从产品设计、生产、消费、无害化排放、资源化处理的循环消费机制,鼓励企业开发环保型消费品,推广使用可降解、无毒性生态包装材料,倡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计划,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优先购用环境友好的办公设备。
&bsp;&bsp;&bsp;4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生态城市。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优化城镇布局,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减轻环境压力,逐步形成分工有序、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结构协调的生态城镇体系。推进建设生态城市,优化城镇功能分区。抓好城镇"三废"处置和循环利用,建设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加快建设完达山电力4号炉建设,为实现城区00%集中供热提供可靠的热源。建设绿色社区,抓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新建住宅小区逐步建立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立体绿化和智能化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推进对旧住宅小区绿化改造;大力推广使用低污染、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构配件和装修材料,大力推广太阳能,开发新郑特色的生态住宅样板,创建"绿色人居环境"社区。
&bsp;&bsp;&bsp;(五)保障措施
&bsp;&bsp;&bsp;&bsp;抓生态意识培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氛围。提高认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要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和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广泛宣传我市资源形势,宣传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宣传相关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曝光资源浪费行为,倡导节俭文明,提高社会各界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定期聘请专家对领导干部进行循环经济理论的培训,提高生态意识。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经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全社会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树立起整体、循环、共有的生态观念,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bsp;&bsp;&bsp;2抓规划的编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规划依据。组织专业人员着手编制《XX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积极争取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国家级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促进我市循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bsp;&bsp;&bsp;3抓科技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大对外开放和合作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成熟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技术、工艺、设备、人才等,加快我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研发适用有效的资源节约型的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bsp;&bsp;&bsp;4抓投融资渠道,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支持。逐步加大政府性投入,建立循环经济引导资金,将循环经济建设所需财政引导性投入的资金列入本级预算,并保持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循环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积极引导民间投资。调整财政、税收等政策,让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活动变得有利可图;扩大社会投资渠道,积极鼓励、引导企业与民间资本投资循环经济。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探讨利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充分利用国外银行贷款及各种环境保护专项基金,采取BOT等多元化投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鼓励境内外各种资本发展资源循环型产业。
&bsp;&bsp;&bsp;5抓协调服务,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组织保障。发展循环经济是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行动,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市政府成立市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加强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的组织领导,实行定期研究制度,及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发展改革委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内容纳入"十一五"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组织起草有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市经委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的指导监督;市建设管理局要加快建设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及垃圾无害化工程;市水务局要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市科技局要加强对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项目的指导协调;市环保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监管;其它有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能承担相应工作

&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