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从蜗居斗室到坐拥两套房

``
本 文由第一公 文 网 收集 整 理来源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从蜗居斗室到坐拥两套房

982年初,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回原籍通城工作。因爱人在县区社办工厂上班,带着两个小孩借住娘家,一家四口,没有一个像样的居所。学校房子紧,千方百计照顾我,在学生宿舍底楼,安排了20多平米一间,让我与一单身小伙合住。
半年后,大儿子来城里读小学。学校与我住处相距约5里路,每天来回接送多次,总不是个办法。若干天后,被领导发现,想方设法在小学西隔壁的我校干训部内,安排了一间闲置的文印室,给我暂作栖身之处。房子6平米,放得下一张木床,一张课桌,勉强容得下一个洗澡盆。
就这么一个斗室,依围墙搭建,低矮潮湿,同事们前来串门,颇有微词。但在那百废待兴的年月,改革开放之初,物质匮乏,有这么一个独立居所,再也用不着每天为接送小孩上学奔波,我心满意足。
过了一个学期,同样是蜗居干训部的教职工邻居,有几户搬迁新居,房源有所松动,我们父子俩住进了5平米的平房单间,还在隔壁木工房角落里新辟了一个4平米的小厨房。有了它,户籍警踏户查访后,我才拿到了“半家户”户口本。正是这个小本本,在日常生活必需品凭票供应的年代,煤饼、副食品等供应量都要比单个人多得多。星期天爱人带小孩来城里,我们终于有了真正意义的家。
就这样,随着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职工住房每年都有所改善。984年秋,爱人来通工作,小儿子也到城里读小学。因家庭成员并非全部居民户口,无缘分配新套房,但像我这样的“半家户”住房条件也不断改善,三四个月之后,又多了5平米的平房单间。986年初,大院里又有几户教工乔迁新楼,我家重新分配到新平房两间50平米,外加厨房0平米,门口就是大花圃,在我心目中,这简直就是豪华别墅。
987年,学校恢复职称评审,其后不久,中级以上职称者,家属户口可以申请农转非。988年我们家甩掉了“半家户”帽子,终于拿到了单位排队分房的入场券。989年秋,我分到了两室一厅的中套房65平米。之后,通城企事业单位试点公有住房出售,我生平第一次拿到了“房产证”。就这样,我进入通城学校工作8年后,从上无片瓦的无房户,成为完全独立产权住房的拥有者。
两个儿子先后读大学参加工作,中套房子装修得再豪华,也远远满足不了正常居住需求。999年,我们预订了30平米的一大套期房,外加23平米的车库。多亏了党的政策好,不断提高知识分子待遇,购房款连同装修,前后耗资35万元,所负外债并不多。从蜗居斗室到坐拥两套房,今非昔比。
现如今,儿孙们都在外地拼搏发展,早就有了各自的安乐窝。他们成家立业的奋斗史,远比我们这一代人靓丽快捷,这再次证明了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改革开放就是硬道理。
&bsp;

本 文由第一公 文 网 收集 整 理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