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刑杀母读后感

``

&bsp;

临刑杀母的故事,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非常熟悉,现在依然被人们所作为警示故事而使用。 临刑杀母的故事出自《读书镜》&ddt;十卷,明朝陈继儒所撰。百度上的译文是: 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小偷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小偷对他的母亲说:&ldqu;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乳汁,死了也没有遗憾了。&rdqu;母亲给予了他,不料小偷却咬断了母亲的乳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施刑的人说:&ldqu;你为什么这么狠毒?&rdqu;小偷对行刑的人说:&ldqu;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导致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因为怀恨,所以我杀了她。&rdqu;啊!真是与众不同啊!俗话说:&ldqu;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开始&rdqu;,这话真不假啊! 而百度中的&ldqu;阅读启示&rdqu;是:&ldqu;教育孩子,从小做起,爱子更要教子,千万不要爱而不教,一味溺爱,放任自流。&rdqu;这显然跟原文思想是一致的,如果是我们的高考,那么这肯定就是标准答案了。 然而卢梭,启蒙时代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在其《爱弥儿》中对临刑杀母却有另外一种&ldqu;解读&rdqu;,原文如下(商务印书馆978年6月第版第6-7页): &ldqu;最初的教育是最为重要的,而这最初的教育无可争辩地是属于妇女的事情:如果造物主要把这件事情交给男子,那他就会给男子以乳汁去哺育小孩。因此,在你的教育论文中多多向妇女们讲一讲,理由是,不仅她们比男子更加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不仅她们在教育上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教育的成功对他们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因为大多数的寡妇完全是受她们自己的孩子支配的,这些孩子将很清楚地使她们感觉到她们培养他们的方法其效果是好是坏。法律所牵涉的问题,往往多半是财产,而很少涉及人,因为法律的目的是维持安宁,而不是培养道德,所以它不能给母亲以足够的权威。但母亲的地位比父亲的地位更为稳固,她们的任务更为艰巨;家庭之所以能安排得井井有条,也全靠她们的操持;一般来说,她们都是疼爱孩子的。有时候,一个儿子不尊敬他的父亲,多多少少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如果有时候,一个孩子的天性竟泯灭到不尊敬他的母亲,不尊敬在怀中把他抚养起来的人,不尊敬用乳汁喂养他的人,不尊敬许多年来忘我地照管他的人,那么,人们就应当赶快像扼死一个不配见天日的怪物那样,扼死这个可恶的人。有人说,做母亲的把她们的孩子娇养坏了。在这点上,她们当然是做的不对,但是同你们使孩子陷于堕落相比较的话,她们的错误还是要小一些的。做母亲的希望她的孩子得到幸福,希望他现在就能得到幸福。在这一点上,她是对的。如果她采取的方法错了的话,就应该给她们说明。父亲的奢望、悭吝、专制、错误的深谋远虑以及他们的疏忽大意和冷漠无情,对孩子们来说,比母亲的溺爱为害还大一百倍。&rdqu; 短短的639个字,却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让我们回味。 第一,卢梭首先强调了母亲在孩子教育中重要地位,这跟临刑杀母故事是完全一致。但是他却没有像临刑杀母故事那样把孩子教育失败的责任记在母亲的头上。相反,却明确了作为一个儿子的底线,那就是,必须尊敬自己的母亲,无论母亲犯了什么错误。也就是说临刑杀母在卢梭看来是不可原谅的,跟母亲当年的错误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而我们解读临刑杀母故事的潜台词是:你儿子临刑前杀你,是你当年溺爱的报应。我们充其量对溺爱母亲只有深深地同情。由此可见我们对临刑杀母故事的解读中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明确的底线,不知道我们社会伦理的底线在哪里。而且更为可怕的是,临刑杀母居然出现在中学语文课外阅读和练习之中,我们难道是想把混乱的伦理观传递给孩子们? 第二,对待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卢梭分析方法、视角太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了!他充分肯定了母亲溺爱孩子中爱是正确的,指出溺爱所犯错误是方法错误。也就是没有因溺爱中方式方法错误而去否定母亲给孩子爱的伟大。现在我表扬或批评孩子也非常注意这点,从来不空洞地说&ldqu;你很棒&rdqu;或&ldqu;你错了&rdqu;,而是明确地对孩子说&ldqu;你刚才在XX点上做的很棒&rdqu;,&ldqu;你刚才在XX点上做错了&rdqu;,也就是把&ldqu;点&rdqu;明确地点出来,而去把重心落脚在&ldqu;点&rdqu;上。 第三,卢梭虽然是启蒙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其著的论文《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改良风俗是否有益》及《论人类不平待的起源与基础》确定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他的《社会契约论》的人民主权及民主政治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现代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但是他非常清楚法律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和局限性,说&ldqu;法律的目的是维持安宁,而不是培养道德,所以它不能给母亲以足够的权威&rdqu;。这种对法律、道德两者关系的精确把握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第四,&ldqu;父亲的奢望、悭吝、专制、错误的深谋远虑以及他们的疏忽大意和冷漠无情,对孩子们来说,比母亲的溺爱为害还大一百倍。&rdqu;深深地刺痛了我。因为我作为父亲,至此才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奢望、悭吝、专制、疏忽大意、冷漠&hllp;&hllp;这些在我们中国父亲身上似乎司空见惯的现象原来对孩子的杀伤力是多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