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四十年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穷不过三代

``
本文由 第一公文网 收 集 整理5

“回响四十年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穷不过三代

从“种地的庄稼人”到“家庭农场主”,徐家三代人真真实实地跟着党走,演绎了“穷不过三代”的故事。

看天吃饭靠手作业

徐华的爷爷徐寅,是个地道本分的“庄稼人”,在他那个年代,每天上工挣钱,回家就挑野菜喂猪,重复进行着这样的农民生活。在他们那个村子,徐寅家是最穷,“一家四五口人挤在一个50多平方米的土房子里,一张砖头砌成的大床上能躺下所有人,被褥虽然干净,但明显是一块一块的褶皱棉的样子”,这是徐华记忆中爷爷的家,到底有多穷,他说无法描述,只记得大家都公认他们家最穷,有什么不要的东西都往他们家送。

但是徐华清晰地记得,“爷爷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七点半左右,坐在空落落的门前,对着天看,就算下雨也不例外,一看就是不到半小时”。这大概就是最传统的夜观星象吧,那个时候的农民都是靠着这样特殊的技能来判断第二天或者接下来的几天应该做什么,然后想着怎么通过自己的双手让粮食种得更好,挣到更多的工分,然而这样“看天吃饭”的日子并没有改变家庭的状态,穷依旧是他们老徐家的代名词。

自创自收规模进行

顶着“穷”的代名词,徐华的爸爸开始想法子改变这个状态,他始终坚信只要肯吃苦肯卖力气,一定能够改善生活,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恰逢政策的改变,国家给每家每户分了地,自种自收,挣多少都是自家的。“由于家里人口多,家里分了不少地,于是爸爸开始起早贪黑,比往常在地里的时间多好几个小时”。据徐华描述,和以前的状态不同的是,除了更加辛苦以外,种地的方式方法似乎更加合理了,比如在大忙的时候会出钱找好几个人规模性地完成,而不是靠自己家人的双手慢慢完成,遇到天气不给力,就彻底亏了。在不断创新中,徐华父亲对种地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比如靠近的地块集中规模种植,方便种收,每一茬轮换种植,提高土壤营养,使得种出的庄稼质量更好。

政策支持天时地利

到了徐华,他看着父亲急切改变现状的心情,他下定决心:“我们家一定不能穷三代,虽然没能如愿考上好大学,成为社会上所谓的高端人士,但我一定要在家乡做出一番成绩。”

恰逢新时代的到来,徐华有种“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豁然感,他着手搞起了家庭农场,他说庄稼人离不开地,但方式方法不同,成果必然不同。“本来担心创业压力大,但是政策好啊,有创业基金,借贷优惠,让我的创业成本有了来路”。此外,家庭农场不再需要人用双手去种地,从种植到收,途中的除草打农药,全都能够通过机器完成,而十九大新时代的到来,让农场主们乐开花。购买机器都有各项补贴,承包农田补贴也不少,让他丝毫不担心亏损问题,只要用心去做就行。

去年年底,徐华的家庭农场小有成就,因为规模的扩大,徐华决定带动村里人一起搞起来,并开始了农民入股方法,有钱的以投入成本入股,没钱的以劳力承包入股,经营得有声有色。“家庭农场的初成,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努力,最主要的是时代的变化发展,我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机遇遇到政策支持,最终肯定是会成功的”。徐华认为自己成为徐家第三代终于摆脱了“穷”的代号,这是他目前为止最大的成就。

本文由 第一公文网 收 集 整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