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体征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
本文由第一 公文 网 收集整 理4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体征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205年2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来的,从此“获得感”一词迅速流行。208年新年伊始,习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里,用朴实可亲的语言,列举了过去一年党和政府所做的主要工作和成绩,读来使人有很强的获得感。他说:2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80万亿人民币台阶,城乡新增就业人口300多万人,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35亿人,又有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万套目标任务,各项民生亊业的加快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这些近似于唠家常的话语,没有做作,没有华丽的修辞,就如同朋友间数落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引发全国人民的共鸣,读来使人感到异常亲切。
什么是“获得感”?按理论界的解释,“获得感”是表示人们源自内心最直接、最真切、最质朴的感受、体味和认知,它是人们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它不仅有物资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中得到确实的利益和好处,能够分享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这既是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在当下中国,“获得感”的提出更加贴近民生,体贴民意。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和成长史,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始终是我们党制定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上世纪20年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农村封建社会状况,我们党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在苏区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在白区领导工人群众开展争取生存权的经济斗争,从而唤起工农千百万,贫苦的工农大众在斗争中实实在在感受到革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增强了他们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壮大了党和红军力量,使革命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抗战,壮大抗日队伍和力量,我们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根据地普遍推行民主选举政府和减租减息政策,努力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有力的调动了他们参加抗战的积极性。
三年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党在解放区广泛实行土地改革,让广大劳动者耕者有其田。农民翻身分得土地,为了保卫土改胜利果实,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军,踊跃支前,投身解放战争的洪流,加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全国解放以后,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党的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并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在抓好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国家的发展迎来一个新机遇。经过40年的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恵民举措落地,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获得感”显著增强。这一切都说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得到实恵,分享到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成果,是党和国家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已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目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大会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习总书记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着眼于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举措。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本文由第一 公文 网 收集整 理4